工商時報 方明 2023.08.04
因應全球氣候變遷,國內各產業不僅要摸索如何實際達到淨零碳排,碳稅及碳費的徵收更是業者關心的焦點。圖為示意圖。圖/freepik
台灣碳權交易所即將在8月7日正式成立,雖然初期將以「碳盤查」為重點進行,待國內碳權交易子法確定後,才會進行國內碳權交易,而未來碳費徵收及碳權交易的細節,勢必將成為台灣產業必須關注的焦點。
因應全球氣候變遷,國內各產業不僅要摸索如何實際達到淨零碳排,碳稅及碳費的徵收更是業者關心的焦點,碳權交易所董事長也是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的林修銘即強調「碳盤查是基本功,沒有碳盤查,就沒有後續的碳定價、碳減量。」而碳權交易所的成立,也意味台灣正式邁出碳權交易時代第一步。
碳權交易所正式成立 揭露三大營運目標
台灣將於8月7日正式成立碳權交易所,由證交所與國發會合組公司,總部位於高雄,並規劃高雄、台北兩地同步運作;在營業內容上可分成國內碳權交易、國外碳權買賣、碳諮詢三大項目,其中「碳諮詢」會先實行,再來是國外
碳權買賣,最後等到國內碳權交易子法實施後,才進行國內碳權交易。不過相關子法目前還在研議中,預計於年底成立,而碳費的訂定照計畫會在明年的上半年確定,屆時將針對年碳排放量2.5萬噸的用電大戶酌收碳費。
林修銘強調,「碳盤查是基本功。沒有碳盤查,就沒有後續的碳定價、碳減量。」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,碳盤查是重要的方向,必須要先設定目標後,才有機會知道減碳效果,再加上未來只要企業達一定規模,或產品要外銷歐美,碳盤查便是必經之路,台灣企業要逐步接受碳費的轉變。
以鄰近國家為例,林修銘說,韓國最早在2014年開始嘗試碳權交易平台,並於2015年正式實施,用100%核配比例的方式,規範企業必須達到減碳標準,否則就要扣稅;日本則是在2022年開始試營運,今年更延伸計畫要建立碳信用市場及碳排放交易系統,也就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的作法。
而在新加坡方面,則因為是「城市」的規模,沒有製造業,所以大部分採取外放式政策、計畫做國際碳權的買賣。
不論是參考哪個國家的方式或政策,林修銘認為,台灣必須打造碳權交易的「基礎建設」(infrastructure),因此,台灣首先要透過碳盤查機構、組織或課程,將「碳諮詢」實踐,並培育更多專業人才投入。
減碳「基本功」碳盤查怎麼做?
「碳盤查」是指把溫室氣體排放源分成三大範疇,包括(一)直接排放:指公司所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,來自製程或廠房設施,以及交通工具的排放;(二)間接排放:指公司自用的外購電力、熱或蒸氣等能源利用的間接排放;(三)其他間接排放:為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間接排放,包含員工通勤或商務差旅,以及產品生命周期所產生的排放。
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與全球1290家企業合作的「2021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」發現,僅有9%的企業有能力做到範疇1~3的溫室氣體盤查(又稱碳盤查)。這意味高達九成企業無法釐清到底有多少碳排放量,進而制訂減碳策略,難以實踐淨零目標。
為何僅有9%企業能做到完整的碳盤查?最大困難點在於「你可以把自己盤的很好,但是你盤不到上下游供應鏈,」特別是企業的上下游供應鏈的碳排,占一般製造企業總體碳排達六~八成,因此供應鏈碳排數據的蒐集與揭露,對於企業做好碳排管理至關重要。
為幫助企業達成碳盤查,經濟部工業局宣布用「以大帶小」政策,由大企業帶領上中下游供應鏈,輔導中小企業建立碳盤查及減碳能力。考量國內中小型製造業家數眾多,排碳來源以電力為主相對單純,以往較少掌握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形,工業局開發出「碳盤查計算器」,透過簡易的數位工具,協助中小企業跨出減碳第一步。
企業只須盤點廠內所使用的能源或設備,找出相對應的電費單、燃料單(如液化天然氣、燃料油、汽柴油、煤炭)等資料,分別鍵入計算器各欄位年度使用量,就可估算每年的碳排量。
民間企業也動起來,為響應「大廠帶小廠」政策,國內八家科技巨頭攜手共組台灣氣候聯盟,成員包含台達電、台積電、友達、台灣微軟、光寶科技、宏碁、和碩聯合科技、華碩電腦。
國內大型企業減碳目標
國內用電大戶的台積電積極落實淨零碳排,從2015年起率先參與經濟部「自願性綠色電價認購計劃」,2017年成立再生能源專案小組,負責洽購綠電和相關憑證,2020年開始取得來自嘉義鹽灘地的太陽能,之後陸續增加離岸風電、小水力等。
台積電在2021年已使用多達16.7億度的低碳電力,再生能源使用比重來到9.2%,下一步是挑戰2030年翻倍至40%。
不僅自身積極減碳,台積電在2022年對尚未取得ISO14064碳足跡查證、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,推出一系列的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,藉此規劃往後的減量行動和長期目標,透過以大帶小的方式,協助眾多合作廠商向綠轉型。
另外,台塑集團已定下2025減碳20%、2030減碳35%與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。根據台塑規劃,2025年要較基準年2007年減碳20%,等於要減碳265萬噸,主要手段包括:燃煤朝向低/零碳能源轉型、推動節能減碳的循環經濟、實施內部碳定價、設置再生能源、開發製成高濃度二氧化碳去化方式等。最大單一排放源麥寮汽電則朝向煤轉氣,預估2030年就可達年減碳609萬噸。
台塑集團九大上市櫃公司2021年綠色採購金額達6億元,2022年綠色採購金額攀升至7.6億元,換算減少碳排放量達3,015公噸,相當於7.8座大安森林公園年吸碳量。
「推綠能」部分,為達到2050年碳中和的終極目標,台塑企業從2013年起即已投入建置太陽光電,至2021年底已完成4.2MW裝置設施,估算每年可減排2,682噸二氧化碳。
此外,中鋼2020年直接排放量達1,827萬公噸,中鋼以2018年為減碳基準年,短期2025年要較基準年減排7%,中期2030年則將較基準年減排22%,並以2050年達成碳中和為目標。
中鋼彙總2021全年度減碳行動方案計251案,減碳量達293,758噸CO2e/年,減幅達1.3%,高於減碳目標(1.0%)。另在2023年成立「碳管理輔導團」,帶動鋼鐵產業鏈之低碳轉型,以面對未來國內外碳稅費之課徵。
今年4月,配合國發會上修2030年減碳目標為24±1%,中鋼亦將中期(2030年)減碳目標由原較基準年減碳22%提升至25%。
碳盤查商機受惠股
企業碳盤查上路在即,碳足跡盤查將成為上市櫃公司的必要之務,也讓資服業者瞄準商機,紛紛推出碳盤查平台,搶攻未來龐大市場,包含精誠(6214)、伊雲谷(6689)、東捷資訊(6697)、叡揚(6752)、倍力(6874)等皆有相關產品推出,將成為數位轉型、資安、AI應用外的新興成長動能。
根據金管會規劃,首波企業碳盤查於今年正式啟動,到2025年不僅資本額50-100億元的企業將加入盤查名單,首波盤查企業的合併報表子公司也要同步納入,整體盤查範圍擴大。
國內自行研發碳盤查商品的業者包括有倍力的「碳管家」、精誠資訊的「Carbon Envision雲端碳管理系統」、叡揚的「NetZero零碳雲」,東捷的「碳捷流」;而邁達特、凌群及伊雲谷則是以代理產品為主。
台灣資服業龍頭精誠推出SaaS「Carbon EnVision雲端碳管理系統」,輔以CSR大數據資料庫、智慧製造解決方案等,搶攻龐大的碳權商機,預估今年ESG相關訂單量將年增一倍,預估未來三年營收可維持倍數成長態勢。
東捷則選擇攜手全球雲端報告領導廠商Workiva推出「ESG服務解決方案」,可協助企業精準蒐集企業溫室氣體數據與產品碳足跡數據,整合於公司自行研發的「碳捷流」雲端智能平台。
東捷旗下有200多家ERP(企業資源規畫系統)客戶,加上自研MES(製造執行系統)的優勢,客戶透過ERP及MES平台,已有足夠的數據可做為碳捕捉,因此,客戶多半會再進一步採用其碳盤查產品,目標今年要導入40-50家。
倍力也於今年第一季推出採取訂閱制模式的碳盤查軟體「碳管家」,預估將於第四季起逐步貢獻營收。
伊雲谷則結合ESG、ERP與AI團隊再結盟SAP,針對台灣企業打造「一站式碳管理解決方案」,以SAP商業技術雲端平台為基礎,協助台灣企業進行數位化碳盤查,並透過雲端數據分析能力,快速產生國際合規碳報表,加速企業建立碳資產並訂定永續目標。
新聞來源:https://ctee.com.tw/topic/2023/914829.html